咱們先說說聲音是咋來的。任何東西一振動,就能發出聲音。比如你說話,那是嗓子里的聲帶在抖;你敲桌子,那是桌子在振動。它們一抖,就會帶動周圍的空氣也跟著“哆嗦”,這一圈圈的“空氣哆嗦”就是聲波,也就是我們說的聲音了。
聲音得靠東西來傳播:
空氣是最常見的“快遞員”。但你在水里聽岸上人說話,是不是又悶又糊?這說明水這個“快遞員”送聲音的方式和空氣不一樣。
木頭、墻這些固體也能傳聲,你趴桌上聽,聲音更清楚。 最絕的是在太空,那兒幾乎是空的,沒“快遞員”,所以就算旁邊星球爆炸了,你也啥
都聽不見,死寂一片。
我們的耳朵就像一套高級音響 你的耳朵可是個精密設備,分三部分合作: 外耳(收集聲音):就是你看得見的那個“扇風耳”(耳廓),它負責把周圍的聲音抓進來,聚到一起,像個小喇叭一樣,送進耳朵眼(耳道),去敲擊鼓膜。 中耳(傳遞振動):鼓膜就是一層薄薄的皮,聲音一敲它就抖。它一抖,就連著后面三塊人體最小的骨頭(聽小骨:錘骨、砧骨、鐙骨),像一套杠桿一樣,把振動放大、傳進去。 內耳(轉換信號):最核心的部分叫耳蝸,長得像個蝸牛殼。里面全是液體和密密麻麻的毛細胞。振動傳到這里變成液體的波動,毛細胞就像水草一樣跟著搖,這一搖就把物理振動變成了生物電信號,最后通過聽神經這個“電線”報告給大腦。大腦再一解讀:“哦!原來是這首歌!”——于是你就聽見了。
耳朵壞了是哪兒出問題了? 這套系統很精密,但也容易壞: 毛細胞最嬌氣!長時間戴耳機開巨大音量,或者老在KTV、工地待著,持續的高頻噪音就像一場“地震”,會把毛細胞給震倒、震死。關鍵是,這玩意兒死一個少一個,目前沒法復活! 所以 noise-induced hearing loss (噪音性聽力損失) 是最常見又不可逆的。 鼓膜和聽小骨怕沖擊:比如突然來個爆炸聲,可能直接把鼓膜震破,或者讓聽小骨脫位,傳導就中斷了。
出了問題有啥表現? 如果你老是聽不清別人說話,需要別人重復,但自己覺得聲音不小,那可能是外耳道被耳屎(耵聹)堵住了,清理一下就好。 如果是老人家聽得到聲音但聽不清內容,尤其是聽不清電話、分不清“四”和“十”,那很可能是內耳的毛細胞(尤其是處理高頻的)老化受損了,或者聽覺神經通路不靈光了。這就需要去醫院做專業的聽力檢查才能判斷。 怎么保護我們的耳朵? 知道了原理,保護起來就很簡單了! 音量別開太大! 用耳機遵守“60-60原則”:音量不超過60%,連續聽不超過60分鐘。 遠離噪音! 遇到放鞭炮、電鉆、音樂節這種場合,要么離遠點,要么乖乖戴上防噪音耳塞或者降噪耳機。降噪耳機原理超酷,是發出一個反向聲波把噪音給“抵消”掉。 及時就醫! 感覺聽力下降、耳朵嗡嗡響(耳鳴),別拖著,趕緊去看醫生。如果是中耳的問題(如鼓膜穿孔、中耳炎)可能還能治好。內耳毛細胞死光了就晚了。 科技來幫忙! 萬一聽力損失嚴重,還有助聽器和人工耳蝸這種黑科技。人工耳蝸更厲害,它直接繞過壞死的毛細胞,自己產生電信號去刺激聽神經,讓聾人重新聽到聲音。 總之,聽力這東西,失去以后才知道珍貴。咱們從現在開始,好好愛護它吧!